本文为有识特约撰稿人“赵丹阳老师”,选自“思想”领域。
“抵巇”是鬼谷子纵横八术中的重要一术。《杨子·法言·问神卷第五》曰:“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堪称是对这一谋略的真实写照。通过对本篇的研读和学习,相信我们不难看出其内蕴含的“黄中之妙理”。
首先,本篇的要义就是阐明人们为人处世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必须做到慎始如初,时时刻刻躬身自察,看看有没有缝隙出现,并及时加以弥补,这是一种生存智慧。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对于小的裂缝置若罔闻,就有殆亡之祸!处理事情也是一样,小的矛盾不去管它,大的矛盾就会爆发,最终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纵观历史,郭子仪可称得上是一位善于弥补小矛盾的智者。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他又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大唐,长安失陷。郭子仪再度出征,任关内副元帅,不久后便“中兴王室,还于旧都”,又一次立下不世奇功。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其赫赫战功,确是让人叹为观止。
古有云:“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圣如比干,贤如屈原,功如韩信,都难逃此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的郭子仪自然也少不了谣诼不断。就在他克复两京之后,宦官弄臣鱼朝恩妒其功绩,多次向皇帝进谗,言其有不臣之心。更为过分的是,鱼朝恩还趁他抵御吐蕃之际,指使属下挖掘其父坟墓,想要劫夺财货,且兼泄愤。
郭子仪的部将闻听此事,均劝其有所动作,不能逆来顺受。郭子仪深谋远虑,并未采纳。因为他知道,此刻自己“带甲百万,铁骑千群”,况又与敌军胶着鏖战,一旦上书参劾天子近人,被怀疑“飞扬跋扈”、“功高自矜”还是小事,倘若朝廷断其供给,那可真是根据尽失,无处容身了。
于是,他深自按捺,不露声色,直到凯旋归朝后,才向代宗涕泗横流道:“我长期带兵,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坟墓,别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上天惩罚,不是有人和我过不去。”代宗闻罢,唏嘘不已。就连鱼朝恩本人,也为其雅量宽宏所动。
后来,鱼朝恩请郭子仪赴宴,宰相元载派人对他说鱼朝恩将对他不利,部下也要求跟随前往。郭子仪没有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去。鱼朝恩问道:“您的随从怎么这么少?”郭子仪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他。鱼朝恩感动得流下眼泪:“若非您是有德长者,能不起疑心吗?”自此,再无谗害郭子仪的举动。
可以说,正是郭子仪“秉忠贞之义,守谦退之节”,巧妙的以“抵巇”之术及时弥补了二人之间的“嫌隙”,才使自己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试想,如果郭子仪当初听了部下之言,对自己与鱼朝恩这个宵小之辈的矛盾视而不见,甚至有意激化矛盾,恐怕即令一时争得上风,也难免“韩彭葅醢”的悲剧。
看到此处,笔者也不得不发出浩叹:郭子仪历经三朝,却兀自荣宠不衰,间或偶有不顺,也能片刻间逢凶化吉,绝非幸致啊!
皇帝亲自立辞赞美他说:“卿入居台铉,出统戎旃,爰自先朝,累匡多难,靖群氛于海表,凝庶绩于天阶。敏事而寡言,居敬而行简,人难其易,尔易其难。”此语信然不虚!
当然,“抵巇”之术绝非仅仅旨在教人如何化解矛盾、立世存身——这只是最基础的法则罢了。本篇所强调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抓住并利用对方的缝隙或矛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批亢捣虚,击敌痛处”的智慧。
公元1213年七月,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由野狐岭突入,克怀来(今属河北),取缙山(北京延庆),直抵居庸关,防守的金兵惧怕敌人的威猛无俦,索性用铁汁来浇筑关门,又布下了长达百余里的毒刺、暗器。
蒙古军几次强攻,都未曾得手。成吉思汗正惶惑间,察八献上一计:“此地向北,有片黑树林。林中有一条幽僻小径,仅容一人一骑通过。如果我们趁夜由此奔袭,相信很快就可以绕过居庸关。”成吉思汗大喜,遂留部分兵力与金军正面对峙,自率主力由林中间道,迂回南下,袭取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蒙古大军进入中都背后的平原地带,成吉思汗又分军北上取居庸关南口,与北口蒙古军夹击守关金军,一举攻破关城。蒙古军再次进抵中都城下,成吉思汗以少部兵力围中都,将主力分为三路深入中原腹地,大肆攻掠黄河以北地区,破城堡90余座。次年三月,各路蒙古军会合中都城下,迫金帝求和,奉献歧国公主及大批金帛、马匹,并派丞相完颜承晖陪送蒙古军出居庸关。五月,金宣宗因惧怕蒙古军再攻中都,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南迁中,金军哗变,杀其主帅,投降蒙古。
小的缝隙可以利用,大的缝隙就更不消说,应该当机立断的“抵而得之”。也就是说要利用缝隙,击其薄弱之处,进而取代它。汉婴帝死后,宦官奸臣立顺帝刘保为帝,锦绣山川渐渐江河日下,许多县城都盗贼蜂起,官军多不能制。这时对国家局势来说,已经出现了缝隙。后又经桓、灵二代,权贵阶层愈发沉湎女色,察举非人,史载其“五邪嗣虐,流衍四方。自非忠贤力争,屡折奸锋,虽愿依斟流彘,亦不可得已”。由于长期以来的“法令无章,教绝四维”,可以预见这次的裂隙已经无法弥合,于是各地农民蜂拥而起,要推翻汉朝,革故鼎新。各方诸侯也纷纷以“讨伐叛贼”为名,暗计扩张,图谋大位。正如赵蕤所言:“袁本初虎视河朔;刘景升鹊起荆州;马超、韩遂,雄据於关西;吕布、陈宫,窃命於东夏;辽河海岱,王公十数,皆阻兵百万,合纵缔交,为一时之杰也。”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更替大都是利用前代的“缝隙”。圣人说:“紫色蛙声,余分闰位,圣王之驱除云尔。”一点也不假!前朝的弱乱不堪,正是为了后起的帝王扫平天下做铺垫啊!
最后,我们还应恪守“抵巇”中“相时而动”的核心原则。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英雄的产生与时代密切相关,如果生不逢时,就必须潜伏下来,一面提高自身的修养,一面等待时机。只有德才兼备,再加上时机允许,才有望建功立业。《素书》中讲:“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就是这个道理。本篇也一再强调:“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三国时期的贾诩以身垂范,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
回眸那个狼烟遍地的大争时代,武将纷纷以战绩表功,谋士则多以智略邀宠。而归附曹魏集团之后的贾诩,却深自贬抑,隐匿才华,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甚至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因为在他的心中,十分清楚,自己乃是敌国叛将,不是曹操的旧臣。更为关乎利害关窍的是,在宛城一役,他曾向张绣进献“毒计”,致使曹操的子侄与爱将双双亡命。所以自己绝不能在刚刚“两易其主”之后便立刻又出来争长道短。更何况,此时此刻,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譬如“能断大事”的程昱,“总角耀奇”的荀攸、“清治德业”的刘晔等等,在这些人全都健在的情况下,自己要“总揽权机”,只能是痴人说梦。
他可做的只有两件事,第一是修身炼性,第二就是静待时机。《新罗马·侠感》中曾有言:“纷纷成败无凭准,自古道皇天不负有心人,伫看起陆龙蛇演出风云阵。”贾诩数十年如一日的“韬光养晦”之策终究没有白费。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昔日的“柱国”、“栋梁”已然纷纷逝去,他这硕果仅存的老臣,便显得弥足珍贵,其大展骥足的时刻悄然来到。是时曹操未立世子,曹丕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意思是,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这些话看似平常,实则大巧若拙。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果然得到了曹操的青睐。曹丕对其感激不尽。
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废长立幼,以致兄弟相攻,最后败于丞相的事情啊!”曹操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黄初四年(223年)六月甲申日(8月11日),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长子贾穆继嗣。
多年后,贾诩与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庙,完成了古代士人“生前鹤立,死后哀荣”的理想。
有识之士是一个文章交流与问答互助相结合的公益平台,邀请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传播阳光积极正能量的优质内容,构建专业、有价值的知识分享社区。更多好文尽在:www.yszs360.com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开封辣椒酱制作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