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被划分为神话,传说,半信史,信史时代。且听我慢慢道来~
为大家整理这些小故事的
是来自McT市北第四公社的长老
——孙(赵)嘉临。
看看嘉临同学给自己写的介绍:
无权小吏兼景镇小窑主。
一生“毁于”两人之手:
家祖行商,以市井狡黠训我;
家外祖习文,以正统史集教我……
多年沉浸之下,
搞了一脑子
市井嫌雅、正统嫌俗的冷知识。
“祸害”不了别人,
也就部落兄弟姐妹不嫌,
就“恬着脸”按时“叨叨”一下吧,见笑见笑~
嘉临同学的照片与文风完美搭配~
一、年龄的存疑:
作为信史和半信史的承上启下阶段,周初时期的记述其实也挺玄乎的。具体到时间上,更是众口纷纭,互相矛盾。所以,这段时间,有人仍将其归于半信史时代,咱们为了叙述方便,统一将周朝归于信史阶段。
作为半信史和信史一个模糊的分界线,周初最让我半信半疑的,就是各种年龄的记叙。周族的领导层,普遍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这个年龄在现代社会都是高寿,何况还那么睿智冷静,完全看不出有向老糊涂发展的迹象。
这种情况只有两个解释,要么,记述有夸张或者错误的成分;要么,我们这个时代,和那个湮没于历史迷雾中的时代,不一样。这可不是开玩笑,起码从历史上,商周时期被并称为断代史,这段历史到底有多少真相等待我们去挖掘,还真是个迷。
我国专门成立了专家组,将夏商周的历史作为工程来研究的
二、武王的牛牪犇:
周初的天下格局,东夷、商族、周族,三分天下,怎么看都是一个商末版的三国。所以,周族能够在灭商的同时,顺道统一东夷,就像蜀汉趁北魏伐东吴时灭了北魏顺便吞并东吴一样,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简直……
在我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三国”其实就是一个互相牵制的三角关系,相对稳定,而难以打破
所以,我觉得用一个“牛”字,实在是不足以表达我对武王的佩服。
(一)时机:
我曾经看过一部搞笑的电影(名字真的忘了),里面有段情节是描写两位武功高手对决的。这两位高手互相都知道,谁先出手,谁就必然落败,所以彼此都不出手,结果最后一起睡着了。电影的内容固然搞笑,但表达的道理却无比深刻。比拼耐心,“度”,很难把握。操之过急固然不行,但是过于松懈或者拖得时间太久,人也是容易麻痹的。
再帅的姿势,摆的时间长了,也累
在我小时候,饺子只有大年夜的午夜才能吃到,小孩子们都盼着那个时刻。从大年三十天刚擦黑时,我和堂兄弟们就彼此提醒着早睡觉,午夜时好起来吃饺子。可是,我们基本都是开始的时候兴奋的睡不着,快到午夜的时候又困得不行了。结果,几乎每次都是到了吃饺子的时间,因为睡得太死,大人叫都叫不起来。
在我的家族里,有一个传说中的小孩(只存在于大人们的说教中),他就是冷静的早早睡下,快吃饺子时,优雅的起来,正好赶上吃热饺子(在我小时候,吃上热饺子,是很幸运的事情。所以,正赶上吃热饺子,被形容成时机掌握的刚刚好,有心眼和眼力界)。
饺子是一种神奇的食物。在中国,下饺子的火候(时机)很关键。不熟或者熟大了都是犯忌讳的事情。下好了,粘在一起也是不行的……所以,下的一手好饺子,或者吃的一口好饺子,都是把握时机的代名词
武王无疑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小孩。几十年的太子生涯,一朝成王,居然还是不温不火。孟津观兵后,又靠了纣王十一年,早晚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发动决绝的一击,而且还是致命的一击,真是高手之中的高手。
(二)布局:
秦惠文王时期,巴国和蜀国打起来了,巴求救于秦。当时,韩国也正和秦国闹别扭,秦国面临两难抉择:先伐韩吧,恐巴蜀局势更加不利,后方不稳;先伐蜀吧,又怕韩国趁机来袭,况且蜀道又那么难行。
于是惠文王便召开御前会议,专门讨论此事。
御前大红人张仪建议伐韩,他认为:伐韩可以与三晋(韩、魏、赵)争利,顺便震慑山东六国,而且可以劫持周王室“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便是出于此处)。
而军方代表司马错(顺道说一句,他是司马迁的祖先)则坚持伐蜀。他认为:秦国地小民贫,当务之急是广地、富国、强兵,别看蜀国是西僻之国,“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而且拿下蜀国,有禁暴止乱之名,天下不会以为秦国贪暴,面子里子的好处都得到了;反之如果伐韩劫周天子,未必有多大的实际利益,反而还担了一个恶名,若引来山东诸国的攻伐,那秦国就完蛋了。《华阳国志》还补充了司马错的一个论点,那就是从蜀国这个地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最终,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出兵伐蜀。结果果然像司马错所言,灭蜀后,秦国地广、国富、兵强,还得了好名声。后世有评价,司马错灭蜀的建议,对秦国统一华夏的帮助,比肩商鞅变法。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应该看到,国家的发展,就像下棋一样,关键时刻的布局很关键。武王能够逼得纣王独自面对东南的威胁,而且还将西北经营的完全成为周族的根据地,这其中布局的心思之缜密,行事之大胆可想而知。不过,还是那句话,湮没在历史中,我们只能想象了。
(三)运筹:
筹,是中国古代算盘出现以前的计算工具,所以运筹就是计算和谋划。
北宋时期,开封一场大火令皇城毁于一旦,宋真宗命晋国公丁渭主持重建全部宫殿。按照当时惯用的方法,建筑材料必须从很远的地方通过汴水运进,然后用人力运到皇城所在地。丁渭深思熟虑后,先是挖街取土,就地烧砖;然后利用挖土形成的渠引水,形成水利运输带,运送建材(本地砖瓦和外地石木)。宫殿完工,渣土回填,恢复街道,这就巧妙地解决了取土之难、运输之难、清场之难,可谓“一石三鸟”。
可爱的手画修复工程示意图
无独有偶,明代土木堡之变,瓦剌蒙古俘获明英宗后,大兵压境。名臣于谦在精兵几乎尽折于土木堡的情况下,紧急调动周边的预备役部队进京。直到这个时候,慌张的兵部官员们才报告,应该供用军粮的七个大型粮仓,很快就要处于蒙古骑兵的威胁之下,而军粮却因为他们的昏聩,一粒也没有运到京城。这样的危急时刻,各部官员纷纷收拾行囊,弃京南逃的言论甚嚣尘上。于谦临危不乱、力挽狂澜,即刻命令入京预备役部队,自行到各大粮仓取粮,每个士兵必须备足供用自己一定时间的军粮,兵部不再统一供用粮草。取粮不够或者未取粮者,后果自负。于谦的命令,巧妙的解决了行军和运粮两个问题。他和丁渭都是运筹学的高手。
简直就在北京的门口……
而武王,也是一个运筹学的高手。在商族主力部队陷于东夷战场时,发动攻击;逼迫商族动用十七万(一说七十万,数额差距也太大了,难怪有人将此段历史定义为半信史)东夷俘虏抵御周族;然后,再策反东夷俘虏,一举灭商吞夷……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其中有多少运筹帷幄的故事,恐怕只能靠猜了。
三、制度是个好东西:
商、周之争,其实归根结底是制度之争。这是我的浅见。先进的制度,必然代替落后的制度,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代替的时间有早晚,换个昏庸的人上台,商周可能还要打几代,历史也就没有这么精彩和悬疑。所以,不能因此抹杀武王的牛。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商周的历史,留给人太多的遐想了,期望咱们出个有这方面特长的导演和编剧,将这段历史演绎成电影,绝对比好莱坞臆想的那些魔幻大片强!
关于制度的问题,咱们下期再讲。
回顾:
(一)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
(三)四海皆兄弟,似假还真;圣贤无私心,似真还假
(四)神话传说,不是哄小孩睡觉用的
(五)“周”以前,大家就是一个朋友圈(上)
(六)“周”以前,大家就是一个朋友圈(下)
(七)我觉得,叫它“四分之一信史”就不错了
(八)受命于天?恐怕还不够!(上)
(九)受命于天?恐怕还不够!(下)
(十)真的没有文化断层吗(一)
(十一)真的没有文化断层吗?(二)
(十五)文化断层让我们失去了什么?(一)
(十六)文化断层让我们失去了什么?(二)
(十七)文化断层让我们失去了什么?(三)
(二十)文武之王(一)
(二十一)《文武之王(一)》的写后感
创始人的话,带你了解中产部落!
点击图片 查阅详情
中产部落108个社团欢迎你加入!
点击图片 查阅详情
想要加入中产部落一起向上?
订阅号首页菜单栏
—联系我们—加入社团/一键注册
想要了解中产部落的精彩活动?
订阅号首页菜单栏—精彩回顾—活动风采
想要了解中产部落订阅号?
请点击
我推荐:百分百正能量的中产部落
德·智·体
全面发展的三好青年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产部落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开封辣椒酱制作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