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对应着中国传统哲学,它是中华文化的外化与延伸,或亭台楼阁,或草庐茅舍,或雕梁画栋,或蓬门筚户,都是天地宇宙的缩微,择址筑居,居于其中则连接天地,艺术与哲学完全融合于生活当中。
容斋 | 中国风 艺术 生活 / 订阅号:rz17668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装饰与结构部分,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制流变的重要标志。
梁思成先生说:“所谓斗栱,是在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解释得最详尽的。它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钥匙,它在中国建筑上之重要有如欧洲、希腊、罗马建筑中的‘五范’。”
斗栱位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通过斗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同时,斗栱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檐桁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内檐下斗栱
山西建筑砖雕斗栱
东阳建筑木雕斗栱
江西民居斗栱
布达拉宫建筑中的斗栱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藻井及斗栱
宁波保国寺藻井斗栱
渠家大院门头斗栱
网师园砖雕门头斗栱
藏区民居门头斗栱
云南喜洲白族民居门头斗栱
清西陵石牌坊斗栱
安徽绩溪石牌楼斗拱
应县木塔斗栱
开封琉璃塔斗栱
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特的元素,它位于建筑上方,抬头仰望,可于一室之内感受天穹的博大崇高,大地的广博宽厚。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相结合的产物。
明清以来,雀替的雕刻装饰效果日渐突出,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
垂花,又称垂桶、悬钟,施用于传统建筑中不落地的檐柱之柱头。其与上部的枋头雕饰、两侧的雀替以及后排梁枋之下的丁栱雕饰相配合,形成美轮美奂的装饰效果。
槅扇,又称格门、格扇。一般由立向的边梃和横向的抹头组成框架,抹头又将槅扇分成槅心、上下绦环板和裙板三部分。槅心大都由棂条拼缀成各种图案,而绦环板和裙板则多雕刻各种装饰图案。
槅扇既有通风采光之功能,又极尽空灵通透之美感,故成为欣赏传统建筑内部雕饰绝对不容忽视的重点部位。
赋予建筑外部形貌以独特的美感,以具体而生动的形象题材叙述一个建筑的思想内涵和社会精神。
---<End>---
本文由<容斋> 编辑整理自网络,感谢图片原作者!
或访问 m.fxzgf.com (发现中国风)
点击相应栏目按钮 可分类查询
中国风原创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内容分享
传统工艺/中式家居及相关/中国风产品暨项目 合作等
可添加合作交流微信: nenu89
投稿邮箱:fxzgf@qq.com
同类新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