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师生交往可以讲是人际交往的一个缩影,教师正是通过课堂、课后与学生的交往,特别是那种契入心灵的交往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养成道德的。
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之下的学校教育,应当努力搭起“人格上平等,情感上交融,思想上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是教师与所谓“优生”关系甚密。教师偏爱那些学习好、守纪律、听话的学生,特别是班干部、三好生等等。对这些学生经常表扬、鼓励,树其威信。
二是教师与所谓“差生”关系紧张。一些教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或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缺乏耐心,教育方法生硬,与学生心理冲突频繁,甚至把情绪污染带进课堂,从而造成师生之间感情疏远,关系紧张对立。
三是对中等学生表现冷漠。教师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部分尖子生的呵护与对后进生的整治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中等生的关心和亲近。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便会在心理上产生被漠视、被忽略的感觉,这种感觉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障碍。
师生之间形成的这三种关系模式,显然侵害了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有失教育的公平原则。
在家长望子成龙的希望预期不断膨胀与高等教育资源依然匮乏的矛盾面前,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沉溺于功利主义的泥淖,实在是一种无奈而必然的选择。于是乎课堂教学与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痼疾,仍然“涛声依旧”。其结果是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愉快感,是被动的、被迫的。繁重的课业负担、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手段给学生心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心理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复杂微妙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家庭关系,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他们“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矛盾。然而不少中学从教师到领导却对心理教育的意识还十分淡薄。在家长、老师和学校的目光都聚焦在成绩单、名次榜的同时,又有谁把学生心灵原野的沙化置入自己的视野?
因此,应当针对师生交往的种种“软肋”,老师首先要养成健康的人格,提升个人的知识平台,创新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和策略,以自己的丰富学识吸引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以自己的沟通技巧贴近学生。
“教学总是涉及某一心灵与另一心灵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作用于人的心灵乃至生命的活动,是塑造灵魂、发展智慧的过程。因而,教育只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用智慧培植智慧。通过心灵的交往,师生敞开封闭的心扉,探寻着生命的存在,追求着自我的价值,创造着真正的生活,这才是审美化的教学,这才是教育之人本精神的真正体现。惟有这样的教育,才会带给受教育者和施教者以曼妙丰盈的审美人生。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开封辣椒酱制作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