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商报记者 吴涛 视频/河南商报记者 侯建勋
一个正在奔跑的外国小伙儿,跑着跑着突然穿越到了千年古刹少林寺,还见到了一群正在练功的武僧;接着武僧变成了地图,地图化作了高铁,高铁又成了大佛......变着变着,咦,这场景咋这么熟悉咧?这不是咱大河南吗?
咋样, 够不够潮?这就是河南商报重磅策划的2017河南“”沙画作品—《奔跑吧 河南!》。
用悦动在光影下的沙子,将河南的少林寺、米字型高铁、中欧班列(郑州)、河南自贸区、航空港等等元素写意成一段6分钟的视频。在没看到画面转折时,你绝对想不到接下来的变化,而当你恍然大悟时,却又新奇无比。
这种刷屏的产品,咱要的就是低调有内涵。下次谁再问河南有啥,你掏出手机,把这段视频甩他脸上,分分钟聚焦全场。
沙画构思我们请了位外国友人“阿甘”看河南
阿甘是这段视频的主人公,同时也是无数向往河南,希望了解河南的外国友人的集合。而这次,阿甘就作为非洲一个国家的长跑运动员露面了。正巧,赶上新一届的郑开马拉松,阿甘心里耐不住冲动,第一时间作为种子选手报名了。
但,阿甘说了,他很想到河南来转一圈儿。要知道,阿甘除了运动天赋出众,还是个很潮的小伙子呢。咱们总不能拿着大喇叭,举着小红旗在人家耳边喊:集合了,集合了,现在咱们来到的是少林寺,号称天下第一名刹.....这画面该有多尴尬啊。
咱们当导游就要从“心”出发,能抓住他的心才行。不过,走心可不容易。为了这个目的,河南商报的记者和沙画师可是足足忙了一个月,从前期策划,到构思创作,都要让大家看的明白,看的过瘾。
即使是不懂汉语的外国人,也能对着画面勾勒出一个整体的河南印象。对,就像咱们英语不过关的人去看一部纯英文的电影,到了最后也能看懂。为啥?拍的好呗!
这一圈儿下来,阿甘是过足了眼瘾。先看了闻名于世的少林功夫,接着又到郑州市区晃了晃,他听说自己手里的苹果手机就在郑州生产,又一口气坐地铁跑到航空港区,还顺带着逛了一趟开封和洛阳......
阿甘说,等到郑开马拉松结束,他一定要再带着这个视频,到各个目的地去看看。
不过,我说阿甘啊,你到时候可要把持住啊,不要太惊讶了!
沙画师说写意的河南更有趣
当然,给外人推介咱河南,还是用沙画这个形式,技术差了不显得咱们没人了?所以,这次请来的是全国著名的沙画艺术家武艺老师。
咱河南人一般都低调,说起啥事都是“还行,试试吧”,但要说自己真正擅长的技能,那可就当仁不让了。别忘了,就连朱婷爸说起自己修农用车的技能,也是十里八乡的冠军。
前期在沟通时,河南商报记者问武艺:沙画咋样?搞得定不?
武艺把眼光从策划案上挪开,轻轻的放在桌子上,身体后倾靠椅子坐直,慢慢地吐了一句:没问题,怎么说我也是全国著名沙画师。
这调调,河南商报记者当时就好像跟阿甘一样穿越到了少林寺藏经阁,而对面俨然坐着的是那深藏不露的扫地僧!
说起来,沙画大概是2008年传到中国,当时就引起了武艺的注意,他那会儿正在攻读中国写意画。
“我就感觉沙画的表现形式与中国画是相通的,比如你泼墨而作,永远不知道墨汁云开后会是什么样,就像你抓一把沙子撒下去,也猜不到它们接下来会滑向哪里。”武艺说,虽然艺术都是相通的,但要真正的上升到一个高度,并非易事。
一开始练习沙画时,“淘沙”“洗沙”他足足跟沙子打了半年交道,“晚上回到家鞋子里就塞满了沙子,客厅里,卧室里弄得哪都是。”
与半路出家学沙画的人不一样,武艺有深厚美术功底。他学艺时,曾在北京漂过一段日子,作为“非著名”画家,他的一幅长卷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但人总要求变,当沙画传来时,我感觉这种艺术形式很有趣儿。”武艺说,其他绘画也好,雕塑也好,强调的是静态的表达,只有沙画是“活”的,强调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对于河南商报一开始的设想,武艺当即表示赞同。他说,河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年发展也非常快,“但无论是古老的藏品还是现代歌曲,感觉总少了点味儿。”
这种味儿,就是中原文化大气磅礴的气势,和无数河南人埋头苦干的精神。
“而这些,用沙画来写意,恰到好处。”
统筹/李雅静 编辑/孙科
视觉/河南商报视觉产品部
|“家有考生”声明|
1、河南商报《家有考生》从未授权任何平台发布《家有考生》微信公号内容,如有侵权,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其责任。
2、禁止其他公众号及网站转载,欢迎家长转发,您的转发就是对考学君最大的支持,也让更多家长受益。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开封辣椒酱制作联盟